“將這枚裝有赤眼蜂的‘蜂卡’放在植株健狀的玉米葉片上,向莖稈方向,向下輕輕卷成筒狀,使蜂卡出蜂口朝下,然后用線固定住!7月15日,在肇東市昌五鎮三街村的玉米大壟雙行示范園區,肇東市農技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鄭宏偉正對100多位農民講解如何操作赤眼蜂“蜂卡”防治玉米螟。
為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次數,實現玉米螟防控的“低毒化”,走發展綠色生態農業之路。全國產糧大縣的肇東市抓住當前正值玉米“噸糧田”抽雄期,也是防治玉米螟爆發的關鍵階段,科學防治病蟲害。把具有安全、無毒、不污染環境,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技術,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工作落實“六到位”,放蜂面積落實到位,責任制落實到位,放蜂源落實到位,防治經費、放蜂物資落實到位,接蜂送蜂人員落實到位,督導檢查落實到位。確保糧食實現豐產豐收。同時,農技推廣中心在牽頭抓總的前提下,制定出田間人工釋放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實施方案,對7月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印發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放蜂技術規程等宣傳單2000多份,針對防治環節容易出現的問題作了重點性強調,確保放蜂質量和防治效果。依托100多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向農民詳細講解田間放蜂技術、放蜂時期、次數、數量、點數、方法、注意事項等內容,力爭早發現早防治,把蟲害的損失在最短時間內降到最低,受到農民“點贊”。據了解,此次田間人工釋放赤眼蜂共計250箱、50萬塊小蜂卡,放蜂面積50萬畝,收到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經過2~3天會陸續出蜂,赤眼蜂將卵產在玉米螟卵內,使螟卵不能孵化成幼蟲,從而達到生物防治玉米螟的目的,可減少玉米損失8%~15%”。鄭宏偉一邊做示范一邊介紹,“赤眼蜂是一種卵寄生蜂,體型很小,可寄生在玉米螟、菜粉蛾、大豆食心蟲等多種農林害蟲的卵上,使用方法簡單、省工省力、防治成本低,且對人畜健康及生態環境安全無污染、防治效率高等優點”。(作者: 霍永祥)(編輯:石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