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多億斤到47.04億斤,糧食總產的“十連增”,讓“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肇東市倉滿囤圓,為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作出了貢獻。
即將豐收的季節,記者走進肇東,一路所見所聞,深深體會到——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改革與建設試點縣,肇東市糧食總產屢創新高,絕不是僅靠風調雨順就能辦到的,而調整生產關系,轉變發展方式,創新服務保障等一系列現代農業改革創新的試點示范,才是這個產糧大縣得以實現農業持續豐收,農民持續增收的根本保障。透過一個個現代化農業示范區的繁榮景象,肇東市傾力打造現代農業升級版的思路和努力,清晰地呈現在記者眼前。
創新經營主體 “牽一發動全身”的“牛鼻子”
8月,正是肇東農作物生長的黃金季節。位于太平鄉同心村的綠色有機白菜園區里,核心區千余畝的菜地一望無際,滿眼翠綠,一派生機盎然的動人景色。園區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園區是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改革與建設試點和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雙料”核心示范區,在這里,通過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三個方面的農業創新同步推進著——一是經營模式創新,二是灌溉模式創新,銷售存儲模式創新。園區的經營主體是實達谷業公司,農民帶地入社,在取得土地流轉收入之后,再通過為企業打工實現務工增收。企業通過訂單銷售,成功將產品打入韓國市場,在企業和園區雙贏的同時,帶動全村種植白菜3000畝,農民實現純收入2000萬元。
離此地不遠的黎明鎮長富村整村推進土地規模經營示范園區,則是另一種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園區依托農機合作社,吸引388戶農戶帶地入社,自有經營土地面積達到8000畝,每年代耕代收面積達5萬畝。園區還以農機合作社為依托,組建了米業合作社和玉米噸糧田合作社,向加工銷售領域和科技增收領域拓展。據介紹,合作社入社農民每畝保底收入600元,年人均純收入可達2萬元。
肇東市農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龐樹軍介紹說,為解決土地經營分散、糧食產能徘徊不前等問題,肇東市積極推動農機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兩社聯合”,創新農業經營主體。與此同時,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權信托”、“帶地入社”、“股權化”和“托管流轉經營”等機制創新,著力破解土地流轉難題,為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鋪平道路。
今年,肇東市被列為全省土地流轉試點縣,市鄉村三級建立了土地交易中心。市政府專門出臺了《肇東市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實施意見》和《肇東市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扶持政策》,確定了兩大類8個方面扶持政策;投入4217萬元,重點用于基礎建設、設備購置、主體發展、科技服務組織、訂單企業補貼,促進規模經營。截止到今年4月末,全市以家庭農牧場、農業企業、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為重點的農牧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到15759個,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300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70.1%。
目前在肇東市,各種社會力量匯聚、多種合作方式疊加的大合作、大聯合、大流轉的全新農業經營格局,正在有序推進。
創新產銷模式 “一手托兩家”的“平衡木”
把土地交給了合作社,土地流轉后的農民去干啥營生?
圍繞糧食安全、糧農增收、糧企增效的“三贏”目標,肇東市在加大糧食體制內部改革同時,積極探索建立市場化運營新模式。建立了以兩大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主,農業科研院所和財政、金融等部門為堅強后盾的糧食產業化協會,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用“訂單農業”這個紐帶連接千家萬戶的糧食生產,實現產銷對接,形成了“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全新組織模式,確保了“生產有基地、加工有企業、營銷有組織、流通有市場、出口有渠道”。
在太平鄉光遠村,光遠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營著4000畝地,其中種植800畝馬鈴薯和400畝胡蘿卜、白蘿卜等經濟作物和雜糧。理事長孫君忠告訴記者說:“如今種地,我們也不太操心了,馬鈴薯種植由潤澤薯業提供種子,負責技術,簽訂了訂單;胡蘿卜和白蘿卜的銷售與哈爾濱潤恒蔬菜批發市場簽訂了銷售合同;雜糧等產品,也都在種植前落實了銷路!
肇東市農業局局長張彥杰介紹,近幾年肇東堅持把實現產銷兩端緊密鏈接,作為農產品“產加兩旺”的有效途徑,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加速形成 “三大機制”:一是訂單保底機制。省級綠色食品產業大園區42家農業產業化企業,與112個新型經營主體落實訂單面積66.7萬畝,按照企業原料標準組織生產,企業提供“保底+浮動”價格,實現了雙贏。二是期權收儲機制。以北良集團公司為試點,先按秋糧價格收購,如糧價上漲,在支付企業保管費用后進行找補。2013年試點面積2萬畝,期權收儲1.3萬噸,受到了賣糧農民的一致好評。三是價格平衡調節機制。財政、企業、主體三方按一年期利息標準籌資500萬元存入銀行,建立調節基金,與北良集團公司期權收儲捆綁實施。在市場價格出現大幅波動時,對受損較大一方進行價格補貼,去年北良集團烘干銷售每噸盈余180元。
這三大機制,不僅緊密了產銷的利益聯結,從根本上保障了龍頭企業的生存發展,更為把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民找到了更穩妥的就業途徑。
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 “走一棋活全局”的“突破口”
2010年,肇東市五里明鎮政府將其下屬的三個玉米種植合作社土地承包經營權和一個農戶的魚塘承包經營權,委托給中糧信托設立自益型財產權信托。信托受益權質押給龍江銀行肇東支行,為先鋒、東風和勝平三個玉米種植合作社在肇東支行的1000萬元農業貸款提供還款擔保。
這件事當時在人們心中引發不小的震動,原來土地承包經營權和魚塘承包權,也可以生出“活錢兒”來!
隨后,五里明鎮又有一系列創新:聘請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肇東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農業專家為貸款農戶提供科技服務,對糧食生產實行全過程指導,建立了政府、龍頭企業、商業銀行、科研院校與農業開發公司有機銜接的農業產業鏈生產要素配置模式,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銀行+保險+政府+科技+信托”的農業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
2013年10月1日,肇東茂源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運營,這是全國第一家主要以為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提供金融信貸擔保業務的專業擔保公司,開創了農業融資“五里明新模式”。
茂源融資擔保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樹義介紹,經省金融辦批準成立,融資擔保公司注冊資金1億元,市政府擬注入專項償貸準備金5000萬元,這樣公司就具備了承保15億元以上貸款的能力,能夠幫助更多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向金融機構貸款。
肇東市農業局局長張彥杰告訴記者,圍繞金融改革,如今肇東市已探索出質押、權能抵押、“金擔農”、 產業鏈相互擔保及信用擔保等五種農業信貸模式,有效地破解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的問題。年初以來,通過開發出農產品訂單、保單、股權、良種補貼、農業綜合補貼、庫存商品價值、土地經營權收益等7種質押新產品,建信村鎮銀行等5家金融部門,直接向新型經營主體發放貸款1.2億元。
與此同時,肇東市在創新農業保險上的探索步伐也不斷加快。“投保入股合作”試點,剔除了受災不到三成年免賠條款,出險即補;如未受災,保費按6%年息計入投保人賬戶;投保滿三年,保費經營收益30%按投保比例分紅。如受災,正常理賠,不計息也不分紅。
肇東市的金融保險改革“5大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服務部門“單打獨斗”的歷史,有效串接金融、保險、財政、企業、擔保公司等多部門向“捆綁式”、“鏈接式”的社會化服務轉變,僅在融資方面,就推動全市11家銀行、7個小額貸款公司探索開發了31個農村金融保險新產品,組建了4個擔保公司,實現了“點上創新、線上延伸、面上拓展”,帶動新型農業服務體系基本確立。截至2014年3月末,全市涉農貸款余額74.05億元,比上年多投放資金12億元,涉農占比達到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