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依托“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構建了從原料生產到終端消費各環節相互支持“鏈式發展”的產業格局。通過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入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全產業鏈謀劃、全要素提升、全方位服務,走出了一條能源、資源、原材料依賴性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容量大、環保節能、清潔生產的發展道路。一個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在市委、市政府的精心打造下正日漸崛起。
作為第一產業第一車間,糧食始終是發展產業化最重要的一環。而我市作為糧食總產量始終保持全省領先位置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如何做大做強糧食產業無疑關系到63萬農民的切身利益。
2016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全面實施,面對玉米市場價格放開、農民收入減緩、農業結構調整前景尚不明朗和市場開發不足等問題,我市積極探索建立市場運行新模式,在政策中尋求新機遇、在機遇中求發展。我市牽頭組織實施了以中糧生化能源(肇東)有限公司、成福集團兩大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引領,以農業科研院所和財政金融等部門為堅強后盾的糧食產業化協會,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用“訂單農業”紐帶連接千家萬戶生產,形成了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全新組織模式,實現了生產有基地、加工有企業、營銷有組織、流通有市場、出口有渠道。
黑龍江成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玉米精深加工的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通過與蘇州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投資10億元改造升級生產線,由生產附加值較低的淀粉、味精轉向重點生產國際市場上緊俏的賴氨酸、蘇氨酸等氨基酸產品,產品出口到全世界83個國家,創匯8500萬美金,一躍成為了全球排名前六位的氨基酸生產企業。公司每年都以每市斤高于市場兩到三分錢的價格收購農民手中的糧食,為了迎合成福的“口味”,已有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選擇種植更適合進行深加工的玉米品種。成福集團負責人表示,價補分離、市場定價等因素給玉米經深加工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因此企業會在收儲、加工、銷售全產業鏈發展過程中,肩負起消化本地糧 、保障農民收入的社會責任。
為保障龍頭企業原料供應,我市不斷在提高玉米產量和品質上下功夫。如今,在我市農村玉米種植合作社已遍地開花,通過對各項目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整地、統一施肥、統一播種、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為農民提供產加銷一條龍服務 ,輻射的300多萬畝玉米每畝可提高產量達到200公斤左右。在拉長玉米產業鏈的同時,富有肇東特色的裕村香小米、澇州大米等也都整體借勢登高,肇東小米八寶粥、系列精深加工雜糧等紛紛搶灘國內外市場。目前,我市新型經營主體已發展到3278個,200畝以上規模經營面積達到80萬畝,涌現出了俊龍專業合作社、裕村香專業合作社、王老 保食品公司、孫俊忠家庭農場等一批成功典型,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了重要示范引領作用,而肇東小米、鮮食玉米等特色品牌也成為肇東綠色食品標志性名片。通過特色農業產業化,我市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政府增稅的“三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