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我市結合扶貧工作實際,將精準扶貧與扶智扶志扶技結合起來,大力推進扶貧產業,不斷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動力,讓困難群眾切實轉變貧困思想,樹立致富理念,從“要我富”變成“我要富”。
德昌鄉新躍村農民鄭樹民,因為母親和妻子都患有先天性疾病,在2017年精準回頭看時,鄭樹民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照顧家庭的沉重負擔和外債,讓這個肯干卻又苦無出路的一家之主一籌莫展,生活也消極起來。
扶貧需扶智,新躍村黨支部書記孫德和作為鄭樹民的包扶人了解到了這個情況后,主動上門走訪,找他談心,因人施策,積極幫助他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項目——養鵝。
就這樣,在孫德和的幫助下,2017年6月,第一批的3000只鵝雛運到了鄭樹民的家,通過他的精心照料,大鵝在2017年10月份賣上了好價錢,這讓嘗到甜頭的鄭樹民十分高興。
扶貧必扶志,有志氣,輸血才能強身;靠實干,造血才能發展。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我市駐村工作隊、包扶責任人和鎮村兩級干部通過喚醒困難群眾主動脫貧的意識,激發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讓困難群眾擺脫“等靠”思想,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堅定地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五里明鎮勝平村的毛曉峰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扶貧要扶技,家住在西八里鎮飛躍村的謝連娟,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忙著給豬喂食、清理豬舍衛生。雖被納入貧困戶,但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勤勞務實的她,在包扶單位和鎮村兩級的幫扶下,養豬養雁、自立更生、發展項目、奮力脫貧,一步一個腳印的邁出脫貧步伐,走向致富道路。
五站鎮東安村的村民楊野,因為家里父母先后突發腦梗喪失勞動能力而致貧,可是楊野人貧志不貧,一直堅定脫貧信念,踏實肯干,在2017年,經過包扶責任人的對接聯系,楊野進入了位于五站鎮的黑龍江頂鮮食品有限公司工作,這為收入拮據的一家注入了活水。
現在楊野一家不但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也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家里父母也一直在努力做功能鍛煉,身體也越來越好了,他經常說,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貧,志氣貧,只要我們努力,貧窮會離我們越來越遠。
脫貧攻堅是場硬仗,越往后難度越大,只有不斷激發內生動力,才能讓脫貧可持續、致富有干勁。我市通過扶智扶志扶技,利用思想“點火器”,點燃了群眾脫貧引擎,激發了群眾內生動力,很多貧困群眾勤奮努力,靠勤勞的雙手踏實奮進,摘掉了“窮帽子”。截至目前,我市23個貧困村已出列20個,已脫貧3560戶8243人,貧困發生率為0.61%。全市剩余未出列的3個村和未脫貧的1979戶3937人也正在履行退出程序,將于今年年底實現全部脫貧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