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公孙策这个人,我首先要向所有陪衬型人才致敬,他们大多在历史和剧本的角落里栽种着才情的豆芽,没等开花就被主角光环的紫外线晒蔫。公孙策,无论在《少年包青天》还是在生活里,都像是BGM里总响起的钢琴片段,有旋律有分量,但镜头总不愿给他特写。做人做到这程度,也算是另一种大智若愚吧——人家在主线外偷偷做横线,却连配角都没做成,简直是官方认证的幕后人才。
说起来公孙策的学历和技能,按现在的标准,他是那种简历写到头都塞不下的“斜杠青年”:琴棋书画,八项全能,还配了一副画外音的嘴皮子。但主角毕竟主角,所有高光都归了包拯。公孙策有时候破案明明只差临门一脚,却偏偏在关键时刻被“剧情需要”踢翻了线索盒。我小时候看剧,最恨的就是公孙策被下毒的那几场,明明眼看就要水落石出,结果硬生生地高能暂停,屏幕一切,主角闯场,灵感爆发,剧情得以续命,中药厂得以续费——公孙策如同被收编的天才,只配在旁边鼓掌,间或被安排一场“苦口婆心”的友情输出。
按理说,如果用现在企业招聘的套路来评价公孙策,能进70%的国企当高管,剩下的30%可以去互联网当CTO,就是注定当不了CEO。论学识,他在天鸿书院考试里考了个全优,包拯那厮一看就是“偏科生”,只在文科和乐理上能优,体育分数只能勉强及格。你说人才库里这样的全才,朝廷咋能不留心?但现实就是,不会趁机搞事,不懂抓热点,不会自带流量,才情容易被归类为“同质化竞争”,在朝里成了谁都替换得了的备用件。
八贤王这批人审才如审瓜,习惯性用“破案技能”当硬通货,包拯有猛劲,有死磕,无须滤镜就能聚焦全场,而公孙策则像一把瑞士军刀,什么都有但没能插进剧情的命门。朝廷选人用的从来都不是人才测评软件,而是主角滤镜,谁能给剧本写新结局,谁就能成为“社稷栋梁”,至于公孙策,最多被指派做个“政务辅助”,偶尔领个团体奖。
你说这不公平吧?但看看官场,自古以来才子佳人不是随时都在卖身葬父,就是随时都在被贬成看守大门的“门神”,这才是体制内的“终极自我实现”。八贤王和崔明冲不是看不见公孙策的才华,他们就是见得太多了,才把才华当白菜论斤卖。你以为在朝堂上混,靠知识硬撑就能走远?不,官场钦点的都是能够灵活游走的破案王,毕竟“有能力但不够独特”,才是人类资源最大的通病。
包拯的脾气,是连太后都嫌弃但舍不得的那种“轴”。八贤王说年轻时也是这调调,说明官场不是缺有才的人,而是缺有胆的人——不是怕你聪明,而是怕你不够倔。你看那些年包拯不惜生灵涂炭、孤注一掷,都说是“执着正义”,其实是自带光环的好剧本,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往真相冲,破案靠不靠才情不重要,主要剧情得走下去。公孙策就不一样,他“太懂了”,懂得局势,懂得人情世故,结果就是懂得收敛了棱角,懂得不当出头鸟——他愿意多年在旁敲边鼓,哪怕最后发现真凶也会告诉你“别乱了阵脚,江山要紧”。
这让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老师让写作文,说什么“学习要争取拔尖”,我写完被批注“内容充实但缺乏亮点”,仿佛自己一生都在考公孙策的“全优”,结果成绩单印出来,主角光环还是落在淘气包拯身上。从那之后我就知道,人生最怕的不是没才,而是才太平均。你会写字会画画会编程会打扫卫生,老板只会让你多值几班,主角只会被推去领奖。你以为八贤王和崔明冲不看公孙策?其实他们是看见了,然后默默在人才账本上打了个“可替代”标签。毕竟朝廷这种股权结构,少不了几个公孙策备胎,万一主角累了还能派上用场。
说到主角光环,这东西比五星好评还来得无奈。你说公孙策哪点不如包拯?破案拼知识,他不落下风;分析案情,他能一对多碾压同期考生;为人处世,他比包拯会讨好领导、安抚队友、容忍队伍里头的神经病角色。但剧情偏偏让他成了永远的“第二”,戏里戏外都是标配的“牛逼但不火”。有时候连剧里的毒药都嫌他不够主角,戒贤下毒只下包拯不下公孙策,连反派都遵守剧情保护协议,生怕出现“配角逆袭”。
明明是天鸿书院的学霸,但放眼那个时代,满朝之下,天才多如地上的韭菜,每年都几茬一收,毕业送去当廉价劳动力。公孙策这样的人就是“绿色人才”,不费农药,质量稳定,又不会闹事。用人单位最喜欢这样的,不闹事,能干活,出成果,还不会抢风头。这让人联想到现在公司年会上的优秀员工,表彰完拍拍肩,奖金也没多几个点,接下来的套路,还是分主角和群众演员。
但有才的,有时候谁都能看到你的才华,就是没人会为你停下来。就像阮文浩、向天问这些同期考生,明明也是自信爆棚的高知分子,人品不行但学识不错,最终都被剧情NPC收了;还有展俊,成绩不差,剧情需要一上就领了盒饭,公孙策都没机会拼命。你说才华这东西,讲天时地利人和,遇见对的人对的领导那才叫台阶,否则就是一组甲级文凭,用来给主角垫脚。
再说说公孙策的“懂事”。太懂事的人,在官场是安全牌,也是无用牌。你说他不是不敢揭案,是不想让世界乱起来,知道如果真相曝光洪水滔天,还是想让大家都安稳点。第三部里他就差把战争挡在门外,为了别起事,可以改罪名嫁祸给王海霸,等到包拯“假死失忆”一抽,才老实把真相交代——这叫懂事,也叫现实,懂得世界不会因为你破个案子就变美好。这种人放在办公室是升职的好材料,放在剧本里就是升级的配角。
而包拯呢,在八贤王面前,哪怕提点三番,都“不撞南墙不回头”,忠诚到连智商都义无反顾。八贤王这些“历经沧桑”的老人家,见过太多公孙策这种“灯下黑”人才,不缺这样的人,就缺包拯这种“高光变态”——简单粗暴,不讲人情,不理顾全大局,一头扎进案子里头。你以为他们不想晋升公孙策?其实是觉得他连当储备都勉强,最多偶尔拿出来刷刷存在感。
史书里有一句话叫“良臣多有,但贤臣难求”,其实改改,朝堂常有公孙策,包拯不常有。就是这意思,副本角色能有一箩筐,破案王只能有一个。你以为他们不重视公孙策?大错特错,他们就是不太稀罕。全优人才是官场标准配置,主角才是体制造星手,公孙策永远是优等生,包拯才是神童。像八贤王和崔明冲这样的,都是自带滤镜的高管,台面上的人不怕你太能干,只怕你太正直。
可别忘了,公孙策也是有光环的,只不过是自带“隐形气质”,专门用在给主角铺路、给剧情续命、给观众递情感共鸣。最后落得连反派都懒得下毒,重点保护主角安全。你说这不荒诞吗?荒诞的其实不止电视剧,现实里,不管你多优秀,领导眼里你是“可升可降可收割”,主角永远稳坐C位。管你全优还是优秀,到了关键环节,总归要为主角让路。
所以,每当看到剧里公孙策站在主角身边微微一笑,再想起自己当年默默守着作业本等老师点评,我只能感慨一句:人生如戏,才华如水,流多流少都只能配主角干杯。毕竟有人主角加持,有人“全优但不火”,有人毒药都懒得下。但没关系,做一颗配角的菜,也是蜀中无大将时的最佳选择。反正等剧情需要时,领导总会想起你,给你一个配角的高光时间,然后下毒的机会还是不会给你。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炒股配资,炒股票配资,双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