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打了三年多,从1950年6月25日开战到1953年7月27日停火,算得上是一场硬仗。美国这边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投入了大量兵力和装备,本以为能速战速决,结果却被中国志愿军打得满头包。
后来美军内部有人放出一种说法:如果中国没派彭德怀这样的将领上阵,他们可能早就赢了。这话传到中国这边,网友们乐了,有人调侃说,美国人还得庆幸另一位“战神”粟裕没去,不然麦克阿瑟怕是得更惨。这说法听着挺带劲,但到底有没有道理?
彭德怀有多牛?换别人行不行1950年6月,朝鲜半岛南北双方打起来了,北边有苏联和中国撑腰,南边有美国带头的老大哥联合国军支持。战争刚开始,北朝鲜势头很猛,差点把南韩打趴下。美国一看不行,赶紧派兵增援,还拉上麦克阿瑟这员老将当总指挥。
麦克阿瑟这人名气不小,二战时指挥过太平洋战场,搞了个“蛙跳战术”,把日本人打得没脾气。朝鲜战争一开始,他也挺顺手,1950年9月15日在仁川登陆,直接把北朝鲜的补给线掐断,局势瞬间翻盘。眼看着联合国军一路北推,都快到鸭绿江边了,麦克阿瑟甚至放话要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回家过节。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结果,中国这边坐不住了。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在彭德怀带领下秘密渡过鸭绿江,正式参战。装备上,志愿军跟美军没法比,枪炮落后,空军基本没有,后勤补给也靠两条腿扛。
可就是这么一支部队,硬生生把美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了三八线附近。第一次战役,志愿军歼敌1.5万多人,第二次战役又干掉3.6万,直接把美军的嚣张气焰摁下去。从这以后,战争就成了拉锯战,谁也吃不掉谁,最后在1953年签了停战协定,双方回到三八线两边喘气。
美军后来复盘时觉得,彭德怀这人太难对付,指挥硬气,打法灵活,愣是把劣势变成了胜势。所以他们就冒出个想法:要是没彭德怀,换个差点儿的将领,战局会不会不一样?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细想又站不住脚。毕竟志愿军能打,不光靠一个彭德怀,整个指挥体系和士兵的拼劲儿都摆在那儿。
彭德怀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还讨过饭。后来投了革命,北伐、抗日、解放战争一路打过来,攒了一身实战经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他已经52岁了,被毛主席点名带志愿军出征,肩上担子不轻。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彭德怀打仗有几个特点。第一,胆子大,敢打硬仗。朝鲜战争头两次战役,他指挥志愿军正面硬刚美军,愣是用人数优势和夜战弥补装备差距,把美军打得晕头转向。第二,手腕硬,执行力强。志愿军纪律严明,彭德怀下了命令,部队说一不二,作战效率很高。第三,会抓机会。他擅长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比如第二次战役,把美军第二师和第八集团军分割包围,硬生生吃掉对方好几万人。
志愿军入朝头五个月,发动了五次大规模战役,歼敌总数超过23万,直接把战线从鸭绿江推到三八线以南。这成绩放哪儿都不含糊。所以美军觉得彭德怀是块硬骨头,倒也不算瞎说。
美军假设“没彭德怀就能赢”,其实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志愿军的指挥梯队不是只有一个人。彭德怀确实厉害,但他也不是不可替代的。1952年春天,彭德怀身体不好,回国治病,志愿军指挥权交给了陈赓。这位陈赓可不是省油的灯,黄埔军校出身,打过红军时期的大小战役,军事水平一流。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陈赓上任后,面对美军强大的陆空火力,果断调整打法,提出坑道作战的策略。坑道作战,就是在山里挖工事,把部队藏起来,避开美军的飞机大炮,然后瞅准机会反击。这招在上甘岭战役里大放异彩。那仗打了43天,美军出动3000多架次飞机,扔了50多万发炮弹,想把志愿军阵地轰平,结果硬是没拿下来,反而自己损失了2.7万多人。陈赓用事实证明,没彭德怀,志愿军照样能打。
再往前看,志愿军还有邓华、杨得志这些将领,个个都是解放战争里锤炼出来的狠角色。邓华在第四次战役里稳住阵脚,杨得志在后期也指挥过不少硬仗。所以说,美国那句“换掉彭德怀就能赢”,有点想当然了。志愿军的硬实力,不是靠某一个将领撑起来的,而是整个体系在发力。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粟裕能打得过麦克阿瑟吗?网友调侃的“庆幸此人没去”,说的就是粟裕。1907年,粟裕出生在湖南会同,跟彭德怀一样出身苦哈哈,从小就聪明得不行。投身革命后,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里打出了名堂。特别是在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里,他带着华东野战军,以60万兵力干掉了国民党80万精锐,歼敌55万多,被称为“常胜将军”。
粟裕打仗有什么特点呢?第一,大局观强。他能从全局看问题,找准敌人的软肋下手。第二,出奇制胜。他不爱按套路出牌,经常搞些让对手摸不着头脑的招数。
比如淮海战役,他先把国民党黄百韬兵团围住吃掉,再调头收拾黄维和杜聿明,步步为营,把对手玩得团团转。第三,能以少胜多。装备不行没关系,他靠脑子弥补,硬是打出过好几次翻盘仗。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朝鲜战争开打时,粟裕其实也被考虑过当统帅。1950年夏天,他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准备带兵入朝。可惜那时候他身体垮了,头痛病犯得厉害,最后没去成。这事儿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也让后人多了个谈资:要是粟裕上了,麦克阿瑟还能不能扛得住?
麦克阿瑟,1880年出生在美国军人世家,西点军校毕业,二战时风光无限。可到了朝鲜战争,他的表现就有点拉胯了。第一,太自负。仁川登陆成功后,他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完全没料到中国会出兵。
志愿军都打到脸上了,他还觉得是“小股骚扰”,结果吃了大亏。第二,反应慢。初战失利后,他没及时调整战略,还想靠硬碰硬压过去,结果美军伤亡惨重。第三,跟上级不对付。他跟美国总统杜鲁门闹翻了,1951年4月被撤职,灰溜溜回了国。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麦克阿瑟的指挥风格偏学院派,讲究计划周密、火力压制。这套路在二战对付日本人挺管用,可碰上志愿军这种灵活机动、拼刺刀的打法,他就有点懵了。志愿军不跟你拼装备,专挑你补给线长、地形不熟的时候下手,麦克阿瑟老一套的打法根本吃不开。
假设粟裕真上了朝鲜战场,以他的风格,估计不会跟彭德怀一样硬刚,而是玩更阴的招数。朝鲜那地方山多,冬天又冷得要命,粟裕很可能会利用地形和气候搞奇袭。
比如在雪天里埋伏,把美军冻得半死再打;或者在山地设圈套,切断美军后勤,让他们自己乱起来。麦克阿瑟那套按部就班的指挥,碰上粟裕这种脑子活的对手,八成得被牵着鼻子走。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当然,这只是推测。战争不是两个将领单挑,还得看部队执行力、后勤保障和国际局势。志愿军能打成那样,除了将领牛,士兵的拼劲儿也功不可没。粟裕再厉害,也得靠团队配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麦克阿瑟要是对上粟裕,日子绝对不好过。网友那句“庆幸此人没去”,还真不是瞎起哄。
美国这假设靠谱吗?美国那句“换掉彭德怀就能赢”,听起来挺唬人,其实站不住脚。志愿军能打成那样,不是靠彭德怀一个人,而是整个队伍的硬气。陈赓接手后照样让美军吃瘪,邓华、杨得志也都不含糊。换句话说,彭德怀只是这支铁军的代表之一,没他,照样有别人顶上。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至于粟裕,要是他真去了,麦克阿瑟估计得更头疼。粟裕那脑子,那打法,专门治学院派将领的傲气。麦克阿瑟输得不冤,他不是输给了某个将领,而是输给了志愿军的集体智慧和不要命的斗志。
朝鲜战争的结局,不是换个将领就能改的,那是实力和意志的硬碰硬。中国这边打得苦,但也打出了底气。美国人复盘时与其瞎猜,不如老实承认:这仗不好打,碰上谁都得掂量掂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炒股配资,炒股票配资,双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